【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,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,

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,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。

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,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,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,

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,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,

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。

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获取奖励的时候,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,

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,老人一分钱也不给。

结果,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,认为“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”,

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。】


聪明的老人正是运用了心理学上的“过度理由效应”,为自己赢来了一段清幽的闲暇时光。

他用外在的理由(报酬)来激励孩子们的行为(吵闹)。

一旦这个理由消失(没有奖励),孩子们的吵闹行为也就自然终止了。


“过度理由效应”:典型的社会心理学现象

意思:每个人都习惯于为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寻找一个充足的理由,而在寻找理由的过程中,

        往往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。当这个外在原因能够合理解释行为的时候,

        人们一般就不再深究更深层次的原因了。

实验:1971年,德西(心理学家)招募一批大学生(分成两组)

        测试:哪种情况下,大学生能够维持对解题的兴趣

        第一阶段:两组的被试者自由解题,不给任何奖励

        第二阶段:第一组被试者每解一道题目,就能获得1美元的报酬,第二组则没有任何报酬

        第三阶段:自由休息时间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

实验结果:第一组在得到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,但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了对解题的兴趣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组在无奖励的休息时间,仍然对解题抱有浓郁的兴趣

实验说明:人们习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外界的理由,一旦这个理由消失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便会对先前的行为兴趣索然,热情不再。

启示:当我们需要对方保持某种一贯的行为时,就不需要为他的行为附加过多的“理由”。


日常生活中的现象:当我们遇到困难时,家人担心忧虑、彻夜难眠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帮助我们渡过难关,我们也会觉得理所当然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若是身逢绝境,遇到一位陌生人伸出援手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可能我们一辈子都会对他感恩戴德,没齿难忘。

原因:我们认为家人的关心和爱护理由充分,他们是自己的血脉至亲,理所当然地会帮助我们;

        而对于陌生人的帮助,我们只能将它归结为善良、友好等一些内在的优良品质。


结论:少一点理所当然的猜想,多一点实事求是的思考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忽视生命中那些真心关爱我们的亲人,没有任何人有权获得别人无偿的付出;

        也不要主观地对某种现象做出臆断,很多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,学会清醒地看待人和事。


我的感想:那个老人的办法,不知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行不行得通~~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给小朋友们糖果作为报酬好了~~哈哈!不行啦!家长知道就完蛋了~~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在想如果想知道写小说是不是我真正的兴趣,不如来个人给我报酬试试看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然后看我没得到报酬时会不会还想写小说~~谁要给我啊~~?留个言让我知道吧~~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直在回想爸妈以前给我的关爱、支持和鼓励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直到现在还是持续不断,以后也会继续,所以我真的要好好孝顺他们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